崇尚科学而不固守教条、精细而又人性化的上海防控经验,将继续守护这座城。
记者|黄 祺
上海人最惦记的豫园元宵又回来了!
年上海豫园元宵灯会受疫情影响被取消。时隔一年,元宵节前几天豫园的宁波汤团店门口就排起了长队;元宵夜,九曲桥上游人如织;朋友圈里大家晒起了在豫园老街购买的各种好白相的小物,元宵节气氛浓浓。
拥有多万常住居民的超大城市上海,同时还是疫情后国内落地国际航班最多的空港。历经一年多的抗疫,上海顶住了压力,稳步恢复运转,经济指标也持续向好。年11月第三届进博会顺利举行,让全世界对上海的疫情防控水平有了最真切的体会。
从年1月20日确诊第一例病例至今,上海已经应对了多起本土疫情,但城市运行基本未受影响。
很多人问:上海的防控秘籍到底是什么?医院张文宏教授用“瓷器店里捉老鼠”来形容上海的防控策略。上海用精细、周全、专业化、全社会动员以及尽力照顾到市民人性化需求的一套措施,不仅赢得了市民的信任和配合,也将疫情对经济社会的影响控制在了最小范围。
钟南山院士近期在一场国际论坛上做出了他对疫情的最新判断。他表示,随着疫苗的研发和陆续上市,“我觉得至少要有2-3年的时间才能在世界范围内形成群体免疫”。
常态化的疫情防控还要持续一段时间,但国际间的人员和货物流动必然会逐步增加,上海还将迎接更多疫情防控挑战。上海的精准防控措施随着全球疫情的变化而不断升级和完善。
崇尚科学而不固守教条、精细而又人性化的上海防控经验,将继续守护这座城。
一线防控人员从未“放假”
开学第二周,上海小学生慧驰(化名)对妈妈说:“我都快忘了去年在家上网课的情景,疫情好像已经离我们很远了。只是现在还要戴口罩,不过也习惯了。”
正如上海小学生的感受,疫情对普通市民的影响正在慢慢变少,“岁月静好”的寻常生活渐渐开始回到人们身边。
上海市疾控中心的办公室,记者见到中心主任付晨时连忙问:“最近您这边气氛还紧张吗?疾控部门如果不紧张,我们普通市民就放心了。”付晨主任回答:“其实我们从未有过放松的时刻。”
常态化疫情防控持续的情况下,作为在上海疫情防控中承担重要任务的专业机构,疾控人仍然在机场、食品冷链行业、医疗机构等重点场所奋战。预警机制高悬头上,一旦发生疫情,包括疾控部门在内的联防联控各个部门和机构,将第一时间被激发并投入防控工作。除此之外,上海市疾控中心还要负责新冠肺炎疫苗接种的推进。
疾控人员在确诊病人生活过的小区内调查。
截至年3月11日,上海市疾控系统流行病学调查人员精细高效地完成了起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工作。所有确诊病例和阳性检测者的感染来源均已明确,其中99%的病例是在24小时内快速查明。
从流行病学调查、追踪到环境物品的监测,从密切接触者的管理到实验室检测疾控系统是传染病防控在公共卫生层面最核心的机构,这里不仅要有最先进的技术、设备、试剂,还要有最强的技术人员团队和周密而细致的技术策略。
新冠疫情发生后,上海市委书记李强多次到上海市疾控中心关心一线工作人员的工作情况。
一年多来,24小时待命的状态已经成为上海市疾控中心副主任孙晓冬的日常生活,一旦疫情监测网有任何信息上报市疾控,只要存在可疑的情况,他就要带着流调队伍第一时间处置。在上海市级和各区疾控系统,还有更多的疾控专业人员,日夜值守在自己的岗位。当我们觉得新冠病毒已经比较远的时候,他们可能每天都需要近距离接触待排查的境外旅客、高风险的物品、进入需要采集样本的高风险场所
除了疾控系统,海关、公安、社区、医疗机构等等相关的部门,也仍有大量人员每天都从事着疫情防控的工作,他们就像是我们身体的免疫系统——健康时你感觉不到它的存在,但其实它时刻都在高速运转和工作。正是这一套严密而高效的联防联控机制,让上海成功应对了此前多起本土疫情。
流调、追踪够细,给上海底气
上海最近的一轮本土疫情起始于年1月20日。这一天,医院在对外包后勤保障人员进行例行核酸检测中发现混检样本中存在异常情况。接到信息,上海市区两级疾控中心第一时医院现场。
发现第一个确诊病例后的第五天,上海市疾控中心新冠防控现场组副组长潘浩和新冠防控综合组组长黄晓燕向记者介绍了本轮疫情发生后疾控部门的流行病学调查工作进展。
“我已经搞不清今天是星期几了,从20日到现在,我和同事们一直在这边工作。”黄晓燕神色有些疲倦。流调是一场争分夺秒的战斗,要求又细又快。医院,让公众多了一分担心。考虑到确诊患者工作场所的特殊,流调人员在原本已十分精细的流调方案中,又增加了很多细节考量。
潘浩表示,在医院内的流调,疾控人员特别注意到病例是否与医生、护士、病人接触,他们接触的密切程度是怎样的,从而判断风险程度。
流调要做到多细?潘浩介绍,如果遇到调查对象乘坐了出租车的情况,除了调查到精确的上下车时间地点,还要问清楚坐在前排还是后排、用什么方式支付、是否全程戴口罩等等,这些信息对于确定密切接触者人群的范围都有重要价值。
在对确诊病例相关人员进行流调的同时,上海市联防联控机制已经响应,各个部门与疾控部门配合,一起锁定和隔离密切接触者、密接的密接和其他高风险人群。
1月20日当晚,与病例相关的30名密接者全部集中隔离并做核酸检测。流调小组还排摸出人,这人虽与密接者的接触方式非常有限,但仍要分类管理。人的管理任务交给“社区组”后,全部实行集中或居家隔离,并进行核酸检测。如果涉及外省市人员,上海市疾控中心还会及时通报当地同行。
上海疾控部门的流调和追踪系统,通过与公安等其他部门紧密合作,依靠询问、技侦和大数据等手段,将病例和密切接触者的活动轨迹还原。找到这些场所后,疾控中心的专业人员立即到位对人员和物品进行采样和终末消毒。
接着,这些样本会立即送往实验室检测。上海市疾控中心实验室在样本监测中发挥着一锤定音的作用。疫情发生后,实验室24小时运转,为了检测的准确性,需要用几种试剂同时检测。
因为流调和追踪做得够细,上海有底气在公布病例涉及的高风险场所时“只提地点不提人”,这样的做法获得了网友的一致点赞。此前一些地方因为公布确诊患者的详细个人信息,使得患者承受了巨大的舆论压力。
去年11月发生在浦东机场的零星感染疫情,同样是在专业而快速的流调和追踪后,迅速被控制。上海的疾控团队不仅第一时间找到了感染者的密接者以及密接的密接,而且通过这些千丝万缕的线索,敏锐地发现了一个集装器可能是感染的源头。
十余天争分夺秒的调查和核实后,孙晓冬副主任在上海市的新冠肺炎疫情发布会上向社会公布了浦东最初两名感染者的感染途径:“这个集装器是密闭容器,内有大量避震用泡沫,内部环境潮湿。清理时,2人均未佩戴口罩。如果我们把10月30日作为他们俩共同暴露的时间,那么2例病例的发病时间符合新冠肺炎发病潜伏期。”发布会上,孙晓冬展示的证据环环相扣,清楚明了,打消了公众的猜疑和恐惧。
浦东疫情结束后,央视《焦点访谈》节目深度报道了上海处置这一波疫情的做法,将上海的防控经验介绍给全国。
精细化来自对科学的尊重
从疫情一开始,上海就特别重视听取专家的意见,以科学的策略应对疫情。
年9月23日,上海市委书记李强主持召开秋冬季传染病防控专家座谈会,就全球疫情发展态势、秋冬季传染病防控策略等深入听取专家们的分析研判和意见建议,医院张文宏、复旦大学医学院副院长吴凡、上海交大医学院副院长江帆等专家在座。
这样的专家座谈会已经召开多次。特别是疫情还很严峻的去年2月,上海市委书记李强听取了多位医学专家和公共卫生专家的意见和建议,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党委副书记袁政安是其中之一。会上李强表示:越是疫情防控关键阶段,越要科学研判形势、优化防控策略。
上海抗疫中秉持的专业和科学精神,最终在防控效果上得到了回报。无论是去年2月全国疫情最严峻的时期,还是后来的零星本土病例疫情,上海均在疫情早期就及时控制了疫情的发展,疫情中采取封闭管理的社区、机构数量非常少,科学而精准的防控措施将疫情对人们生活的影响限制到最低程度。
不断总结经验和调整策略,是上海疫情防控部门一直在做的事。孙晓冬介绍,最近,相关部门正在制定疫情处置的标准操作手册,有了标准化的流程,一旦有疫情出现,工作人员就可以清晰地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哪些部门需要介入、如何与其他部门协调、如何建立上下级的联系等等。
孙晓冬介绍,现实中,一次疫情很可能涉及多个区,各个区的做法可能存在差异。有了标准化流程,可以避免因行动方式不一样而影响工作效率的情况。按照操作手册工作,各个部门之间的衔接将更加高效,信息的汇总将更加及时,疫情处置的速度将进一步得到提高。
就像正在制定中的标准化手册一样,上海宁愿花很多精力把疫情防控的预案做得更完善、把准备做得更充分、把安全系数打得更大、把可能碰到的问题设想得更周全,以事前的准备来避免疫情真正出现时的无序和慌张。
主动监测,抓住疫情早期关键时刻
都说“天下武功唯快不破”,面对传染能力极强的新冠病毒,“快”是降低疫情影响的最佳武器。怎么样主动发现疫情?上海用一套主动监测的网络来应对。
今年初的疫情中,最早的感染者就是通过对高风险岗位人员进行的预防性主动筛查发现的,感染者是医疗机构勤务人员,他们和医生护士一样被列入“高风险岗位人员”。
除了特殊岗位人员,普通市民一旦有发烧等疑似症状,遍布全市的发热哨点是快速发现病人的第一道闸门。
2月,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公布了最新版本市家发热门诊名单。从去年1月上海市公布家发热门诊至今,各级医疗机构通过改建、扩建、重建等措施,进一步强化发热门诊的建设,有效落实“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的“四早”要求。发热门诊中已有92家配备有专属CT,这些发热门诊单位都有核酸检测能力,同时严格落实发热病人的闭环管理。目前,上海市留观的床位数也达到了0多张。
家发热门诊,意味着市中心每个区基本都有五六家发热门诊,而面积更大、人口更多的郊区,基本每个区有十多家发热门诊。年5月,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医疗救治组发布《关于推广上海市发热门诊建设管理工作经验的通知》,推荐全国学习发热门诊的“上海方案”。
上海的发热门诊起源于年非典疫情。在新冠疫情防控期间,发热门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上海市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中,60%以上是在发热门诊诊查后确诊的。
医院感染控制质控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首都医科医院感染二科主任医师蒋荣猛表示:“上海的发热门诊具体规定更加细致,如面积、床位数、人员配备等都量化了。”
医院的发热门诊对于一些市民来说不够方便,那么上海全市还有多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热哨点诊室,进一步延伸了防疫的“末梢神经”。市民一旦有发烧症状,只需要到医院,就能得到专业的指导和明确的诊断。
上海防控的精细化中,最基层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基层医务人员,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以家庭医生为代表的社区医务人员,参与承担重点人员排查、隔离健康观察、道口体温检测信息核查、发热筛查零报告、健康宣教、防控培训等工作,有力支撑了社区联防联控。
截至年5月的数据,在入沪道口,累计近3万人次社区医务人员24小时值守,对0余万来沪人员进行健康检测、甄别与转运;在居民小区与集中隔离点,社区医务人员会同居村委干部、社区民警,对超过40万重点地区和境外来沪人员实施了隔离健康观察,包括居家和集中健康观察,社区医务人员每天面对面对隔离人员进行体温检测与健康巡查;对隔离观察对象中的特殊人群,如未成年人(小留学生)、孕产妇、残疾人、病患人员等给予及时的针对性健康服务。
去年疫情最严重的阶段,大医院部分医疗服务停止,社区门诊成为慢性病患者最方便的就医渠道,社区门诊量曾达到上海全市门诊量七成以上。
从发热门诊到基层社区医生,主动监测的网络给市民最放心的安全保障,打消了很多人的恐惧心理,这也使得市民配合防控措施的意愿更高。
尽力满足市民合理要求
一年多的实践证明,民众对防控措施的信任和配合,对疫情控制至关重要。更为可贵的是,在配合防控措施的同时,各行各业的人都在想办法解决困难、积极生活。
距离牛年春节还有两周,好不容易挂上赵晓菁医生专家号的林先生,如期看上了门诊——这个“如期”,可不容易。
年1月21日,因疫情防控需要,上海交医院西院实施闭环管理,多位知名专家因在西院看过门诊,按照防控规定必须接受14天的隔离观察。胸外科主任医师赵晓菁是到指定酒店隔离的医生之一。入住妥当后,赵医生第一时间发愁的就是那些挂了他的号等着看门诊的病人。
医院医务二处、信息科和特需门诊等部门商量,医院决定帮助专家们在隔离酒店为患者提供“云门诊”。经过前期设备调试,赵晓菁的“云门诊”在1月27日上午8点准时开诊了。
通过赵晓菁医生的耐心解释,外院体检查出磨玻医院就诊的林先生得到确切的诊断——短期内不需要手术。听到这个消息,林先生连声感叹终于可以过个安心年了。
屏幕里的赵晓菁医生穿着西服,跟患者平常看到的样子不太一样,但“云门诊”上医生们提供的医疗服务却是一点也不打折扣。22名经过精准预约挂到号的患者,按时有序完成了就诊的全部流程。而经过确认需要住院手术的患者,也在线下助手医生的帮助下,有条不紊地办理了预约入院手续,等赵晓菁解除隔离后就将安排手术治疗。
医院多位专家,就这样在隔离酒店里开起了门诊,让患者按时看上了病。
隔离酒店里的上海医生,是上海各行各业居民的缩影。新冠疫情发生后,上海市民以高度的自觉性和责任感配合防控政策,而在坚持防控的同时,大家通过智慧的方式坚守岗位,维护着这座都市的正常运转。
上海居民的理解和配合是有理由的,因为上海的防控措施也尽力照顾市民合理的要求。
今年1月,上海市民到酒店隔离时带上宠物的新闻在网上流传甚广。其实,还有很多细节可以看到上海的“周全”和“细致”。
1月25日下午,网传“医院封院”,医院发布情况通报称,当日,该院在开展全院例行新冠肺炎核酸检测中发现个别不合格样本,正在检测复核中。
为了确保安全,医院采取了只进不出的临时措施。医院,医院里,他们当晚都经历了什么?很快,医院的网友发出了“直播报道”:全部孕检的孕妇都有病床休息,老年人安排军用折叠床;晚饭管饱;医院门口停车费全免。
网友不知道的是,医院食堂准备的饭菜首先向滞留的孕妇和家属提供,等到他们都吃完,再通知本院职工进行就餐。医院还提供了充电宝、被子等物资,安抚孕妇和家属耐心等待结果。
1月26日凌晨,医院再次发布消息,全院例行新冠肺炎核酸检测的复核工作已完成,结果均为阴性,院区随即解封。滞留的就医者和家属经历了牵动人心的10个小时,而网上的种种传言也因为大家一早醒来就看到的官方新闻而止步。
另一个细节是关于消毒。由于人物同防的需要,如果一个房间里居住过确诊病人,那么专业人员会到房间中去进行环境采样。采样完毕之后,疾控中心消毒专家会带领消毒人员进行终末消毒。
考虑到给居民家中进行消杀时消毒水可能损坏物品,上海市黄浦区疾控中心专业人员在对黄浦区昭通路居民区进行终末消毒时,不同场所消毒水的浓度不一样。对小区内各公共部位喷洒的消毒剂浓度要高一些,而入户消毒所用器具和药剂需要特别配制,使用的消毒剂价格也更贵,人员工作量也大许多。
上海的疫情控制成效得到了市民的真心点赞,上海抗疫“秘籍”,是包括疾控系统在内的城市综合治理能力的体现。
链接:怎样才算“消灭”一种传染病?
新冠疫情迄今已经一年多时间,大家都想问这样一个问题:新冠疫情何时彻底结束?新冠病毒何时能够被彻底“消灭”?上海疾控中心副主任孙晓冬近期接受《新民周刊》采访时,解释了界定一种传染病被“消灭”的标准。
传染病得到“控制”
流感等常见的传染病,目前只能够做到“控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新冠肺炎可能就像流感一样长期存在,我们要做好与新冠病毒长期共存的准备。
一种新发传染病出现后,最后一个病人治疗完毕以后的两个潜伏期内(以新冠肺炎为例,是28天)如果没有出现新的病人,那么可以界定为这种传染病被“控制”。
传染病得到“消除”
消除传染病意味着这种疾病的发病率被控制在很低的水平。以麻疹为例,根据世界卫生组织规定,“消除麻疹”的定义是:一个区域或其他界定地理区域内,12个月以上没有地方性麻疹病毒传播。
传染病被“消灭”
年5月8日,世界卫生组织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宣布,危害人类数千年的天花已被根除,这也是人类在与病毒斗争的历史中唯一完胜的一次。消灭传染病是指不论是活疫苗中所带病毒还是野生病毒,都已经被完全消灭。(整理:周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