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肉牛牦牛产业发展趋势与政策建议
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
(年1月31日发布)
1、年肉牛牦牛产业特点及存在问题
1.1基本特点
我国的资源禀赋和最小成本的经济铁则,决定了养殖阶段的“小群体大规模”与屠宰加工阶段的“小产能大产量”,是适合现阶段我国肉用牛(肉牛、牦牛、水牛、奶牛副产物)产业基本国情的产业模式,逐母牛产地、粗饲料资源及环境条件而居的育肥场(户、企),所客观形成的中国特色的“肉源分散”格局与人口占全国36%以上分散于农村的民生需求是其基础。
在货币流动性充裕的大背景下,年肉牛牦牛养殖和牛肉消费总体“产销两旺”,牛价和肉价同时一路攀升,但因各项成本也同时上涨,全线净收益的涨幅略好于年。
年肉牛存栏量、牛肉产量以及养牛从业人口数量有所下降。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和新发牛病——牛结节皮肤病的爆发,造成了产业的巨大损失,同时加剧了产业链上经营主体的新陈代谢。户(场、企)均饲养头数(规模化程度)和新进入产业的户(场、企)数以及退出行业的户(场、企)数都有所增加,但后者“退群”造成的减栏量多于前二者的增栏量。新冠疫情对产业的全面深刻影响、“走私活牛和牛肉”的“休克性”阻断、行业间比较效益的驱使、资源与环境成本上升的压力、母牛肉和未满膘地方黄牛肉的新消费需求等是重大因素。
年小牛与肥牛的价格倒挂现象进一步加剧。牛源不足和价格倒挂致使育肥时间由年的平均~天,延长到了~天,出栏重由~kg增加到了~kg,甚至更多。
小牛与育肥牛之间的价格倒挂,真实反映了母牛产能不足(存栏量少和繁殖效率低)——小牛供给不足与牛肉的强势需求——市场督促肥牛增栏——督促牛肉增产的关系。所折射的是育肥、屠宰、销售和消费产业链四节点对母牛养殖进行的市场化反哺和拉动行为,其力度和能量远大于“见犊补母”等政策。但价格倒挂现象在市场和政策的长期合力调整下仍得不到缓解反而逐年加剧,说明除了刚性需求因素外,可能还有其他因素需要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