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闽南日报
1、为什么要进行肺癌筛查?
肺癌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病率及死亡率均占恶性肿瘤之首。根据中国肿瘤登记中心数据显示,年我国新发肺癌病例78.7万例,死亡病例63万例,居癌症死亡原因首位——是威胁人民生命健康的“头号杀手”。
肺癌的发病具有隐蔽性,因此常导致诊断的延误。大部分肺癌患者在有症状后初次就诊时就已经出现了远处转移,积极的抗肿瘤治疗也只能将患者无进展生存期平均延长3至5个月,五年生存率不到20%。然而,对早期发现肺癌有机会进行手术的患者,术后五年生存率可提高60至70%。国际早期肺癌行动计划数据显示,低剂量螺旋CT年度筛查能发现85%的Ⅰ期周围型肺癌,术后10年预期生存率达92%。因此,积极进行肺癌筛查,提高肺癌的早期诊断与早期手术率,对于提高肺癌生存率、降低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
2、什么是肺癌筛查?筛查的方式方法有哪些?
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面对任何癌症的最佳选择。而肺癌筛查则是通过各种手段提高肺癌的检出率,能够改善肺癌患者生存率及预后。
常规肺癌筛查手段包括X射线胸片检查、痰细胞学检查以及血清肿瘤标记物检测,如癌胚抗原(CEA),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和胃泌素释放肽前体(ProGRP)以及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SCCAg)等。但这些筛查方式受敏感度及特异性限制,提示异常时,往往导致诊断的延误。目前影像学检查是早期筛查肺癌的有效方法,但是传统的胸部X射线检查在早期肺癌中应用的灵敏度较差,胸部CT检查的灵敏度则明显高于胸部X射线检查。20世纪90年代,首次提出可将低剂量螺旋CT检查(LDCT)用于肺癌筛查。美国全国肺癌筛查试验证明,LDCT筛查可降低高危人群20%的肺癌死亡率;而欧洲肺癌筛查试验最新研究显示,通过低剂量螺旋CT筛查,男性肺癌死亡率降低24%,女性肺癌死亡率降低33%。因此,目前临床上主要依赖LDCT筛查早期肺癌。
3、哪些人群需要进行肺癌筛查?
肺癌发生往往存在一些高危因素,如长期吸烟、空气污染或者遗传等。根据年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中国肺癌筛查标准》以及年最新发布的《中国肺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北京)》,建议对以下肺癌高危人群进行肺癌筛查:
(1)吸烟:吸烟包年数≥30包年,包括曾经吸烟≥30包年,但戒烟不足15年。
(2)被动吸烟:与吸烟者共同生活或同室工作≥20年。
(3)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
(4)有职业暴露史(石棉、氡、铍、铬、镉、镍、硅、煤烟和煤烟尘)至少1年。
(5)有一级亲属确诊肺癌。
(注:①吸烟包年数=每天吸烟的包数(每包20支)×吸烟年数;②一级亲属指父母、子女及兄弟姐妹。)
目前指南推荐对于高危人群进行每年一次CT筛查。但对非高危人群并没有明确规定,若非高危人群想要常规检查,可以考虑2至3年一次。
4、针对不同的检查结果,需要采取什么医疗措施?
随着LDCT的逐渐普及化以及肺癌筛查的开展,肺结节(GGN)的检出率也逐渐增高。GGN是指LDCT可见边界清楚或不清楚的肺内密度增高影,其病变密度不足以掩盖其中走行的血管和支气管影。主要根据结节内部成分的均匀程度不同分为单纯性磨玻璃结节(pGGN)和混合性磨玻璃结节(mGGN)。而正确评价肺结节的良恶性,有助选择正确的治疗手段(必须要电脑上才看得清,普通CT片无法识别)。
结节的长径、性质是判别良恶性的重要特征之一。而恶性GGN,往往存在以下特征:
(1)大小:直径>1cm;
(2)内部结构:含有实性成分较高的GGN,通常实性成分比例越高,恶性可能性越大,有些含有空泡征或细支气管充气征等;
(3)形态学与边缘:为圆形或类圆形或其他形状恶性可能性更大,常有分叶征和毛刺征;
(4)邻近结构:血管集束征或胸膜凹陷征等。
目前对国内影响较大的肺结节指南包括: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非小细胞肺癌临床实践指南、美国胸科医师协会肺癌诊疗指南、Fleischner-Society肺结节处理策略指南、亚洲共识指南所推荐的肺结节诊断和处理策略等,虽然未达成统一的共识。但普遍认为持续性存在或生长的混杂磨玻璃影为肺癌或腺体前躯病变可能性大,普遍认为:
(1)有明确良性特征或结节较小(直径<6mm)的实性结节患者,一般无需CT监测或进一步处理;对于结节较大(直径>8mm)患者需要进一步进行穿刺活检或PET-CT明确结节性质,或者3个月的密切随访观察,如仍存在或者增大,可考虑直接手术。当结节大小介于两者之间(直径6至8mm)时,需要半年至1年CT监测评估。
(2)对于单发的纯磨玻璃结节患者,则以5mm为临界值。直径<5mm的患者年度复查;相反则需要间隔6至12个月的密切随访,必要时活检或手术。
(3)亚实性结节患者是需要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