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我们多次探讨了手术选择的问题,并专门阐述了磨玻璃结节术后的管理策略。然而,仍有一些患者在就诊时感到纠结,因为当地医生给出的诊断显示恶性可能,并建议进行肺叶切除手术,否则可能清除不彻底,导致后期复发。
这样的建议对患者确实有很大的影响力,但我认为作为医生,在手术治疗过程中,我们应该更全面、更准确地诊断疾病。早期的“肺癌根治术”确实强调将原发癌及其转移淋巴结完全清除,以降低风险(淋巴结完全清除,并确认支气管残端在显微镜下也没有癌细胞残留)。但现在,我们更多面对的是肺结节这类特殊的早早期肺癌,因此,我们需要结合患者的个体差异,对未来十数年的健康生活可能性进行综合评估,以选择更具针对性的精准治疗。
三种手术方法的定义
叶切,即肺叶切除术,是通过手术将一片或多片肺叶完整切除的方法。其特点是“切得干净”且“切得快”,能有效切除病变组织并降低复发风险。然而,“切得多”也意味着风险较高、恢复较慢,且肺功能损失较大。
段切,即肺段切除术,是精准分离和切除病变所在肺段,同时保留该肺叶其余正常肺组织的手术方法。其特点是“切得准”,术后恢复较快,肺功能损失也较少。
楔切,即肺楔形切除术,是通过切除一小块楔形肺组织来切除肿瘤或具体病灶的手术方法。其特点是“精准切割”,术后恢复良好,肺功能损失极小。但由于切缘较少,对精准诊断和手术标准要求很高,因此手术时间和医生消耗都相对较大。
简单来说,如果把一棵大树比作肺部,发现病虫害时,叶切就像直接砍掉患有病虫害的主干,虽然基本能切干净,但对树木损伤很大;段切则是切掉有病虫害的那一段分枝,损伤相对较小,但难度有所提升;而楔切则只取出有虫害的那几片叶子,难度最大、耗时最长,但对树木造成的伤害最小。
三种手术方法的优缺点
根据最近的研究和临床试验数据来看(CALGB),名临床分期为T1aN0且术中确认淋巴结阴性的患者,分为两组,随机接受亚肺叶切除术(局部切除)和肺叶切除,亚肺叶切除术后5年无病生存率为63.6%(95%CI,57.9-68.8),肺叶切除术组5年无病生存率为64.1%(95%CI,58.5-69.0),亚肺叶切除术在无病生存率方面不劣于肺叶切除术(疾病复发或死亡的风险比为1.01;90%可信区间[CI]为0.83-1.24)。且两组在总体生存率方面也无明显差别(死亡风险比为0.95;95%可信区间为0.72-1.26)。
同时,在局部区域或远处复发的发生率方面,亚肺叶切除术后局部复发率略高于肺叶切除术后(13.4%比10.0%),但差异无临床意义。远处复发同样也无明显差异。
在肺功能方面,研究结果证明在术后6个月,亚肺叶切除组有更好的肺功能。肺叶切除术后预计FEV1百分率较基线的下降幅度(?6.0;95%CI,?8.0至?5.0)大于亚肺叶切除术(?4.0;95%CI,?5.0至?2.0),肺叶切除术后预计用力肺活量百分率的下降幅度(?5.0;95%CI,?7.0至?3.0)大于亚肺叶切除术组(?3.0;95%CI,?4.0至?1.0)。
同时例与肺癌相关的死亡(亚肺叶切除组46例,肺叶切除组55例),其他原因死亡93例(分别为48例和45例)。两组因肺癌和其他原因死亡的累积发生率相似。
所以,在现在的共同认知中,根据最新的研究和临床试验数据,对于肿瘤直径小于或等于2cm且经病理证实为肺门和纵隔淋巴结阴性的T1aN0M0周围型患者(小细胞肺癌患者除外),亚肺叶切除术(包括段切和楔切)的生存率不亚于肺叶切除术。
所以在新桥,小于1cm的磨玻璃结节/原位腺癌/微浸润腺癌均已楔切为主要治疗方案,1-2cm的磨玻璃结节/原位腺癌/微浸润腺癌且浸润灶小于8mm可采用楔切为主要治疗方案,否则以段切为主;只有进入浸润后期/恶化实性结节,出现一定程度的单叶散布;或是结节位置的必然性,才会考虑通过叶切实现治疗目的。手术的目的是为了未来的健康生活,而非竭泽而渔(新桥核心理念,可以“拖拖拉拉”4小时的楔切手术,也不允许出现2小时的“高效”叶切)。
当然,手术治疗中还包括单侧肺全肺切除、姑息性切除等特殊手术方式,它们具有特殊的适应范围,这里就不在过多哦表述。现阶段的手术治疗中,楔切/段切已经可以满足95%的治疗需求,需要进行肺叶切除的情况极少,所以结友们可以放心,与主治更好的确认适合自己的手术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