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手术中院方供图
40岁的王女士在一次例行体检中发现“双肺多发磨玻璃结节,考虑早期恶性肿瘤”,这一结果令其如临大敌。近日,经过上海交通大医院胸外科与介入科协同完成的一台“杂交”手术,医生们仅用3个小时,为患者顺利清除五枚“定时炸弹”,患者于术后3天顺利出院。
王女士去年底体检中发现“双肺多发磨玻璃结节”后,医院胸外科,医生建议三个月后复查比对后再做决定。3月底,王女士再行胸部CT检查,胸外科主任赵晓菁对5枚磨玻璃结节都进行了三维重建,判定较为严重的是右上肺后段的一枚,考虑为微浸润腺癌到浸润性腺癌之间的病变;其余四枚纯磨玻璃结节均考虑为浸润前病变——原位腺癌。
对浸润前病变的结节的常规诊疗方案中,赵晓菁一般不主张手术治疗。因为大部分患者经过长期的随访观察结节并不会有进展。王女士4枚成型的磨玻璃结节分散于左上肺的4个部位,如果手术切除的话肺功能损失较多,得不偿失。
尽管如此,王女士焦虑的“心病”还是难以消除。为了让王女士安心,同时也减少手术带来的肺功能的破坏,赵晓菁想到了介入消融治疗。经过与肿瘤介入科池嘉昌副主任医师的充分交流与讨论,一套完整的手术方案应运而生。
手术前,池嘉昌对王女士左上肺的4枚磨玻璃结节逐一进行消融,王女士后被转入手术室。赵晓菁又对其完成了单孔右上肺后段的切除,术中术后的病理都如术前预料的一样——微浸润腺癌。术后3天,王女士顺利出院。
赵晓菁表示,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对于肺部结节的诊断越来越精准,治疗方式越来越微创且多样。临床上发现的多发磨玻璃结节,传统的治疗方案以手术+随访为主,一些患者因忌惮手术的创伤,多采用双侧分期手术或手术治疗某些较严重的结节,其余结节随访。随着介入消融技术的成熟,它可能成为未来肺磨玻璃结节的一项重要补充治疗方案。此次杂交手术的成功标志着今后既可以同期治疗所有考虑有癌变的磨玻璃结节,又可以减少患者的手术创伤。
通讯员袁蕙芸新民晚报记者左妍